2月19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推出的《民之法典》第二集中,报道了由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起诉的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时长近8分钟!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以头条推送了此集纪录片,并重点报道了该案。
在视频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进行了点评和解说。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用这么一种制度,用法治的方式,把公共利益来维护好。公共利益维护好了,也就是我们的人民权利、基本权利也有了一个重要的保障。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一是在处理个人信息的时候要坚持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非法使用、传输、提供、公开等等侵害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公权力机关也要根据相应的法定的情形去追究他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案件详情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普及,给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民法典中,除了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外,还规定个人的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作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相关专家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单项立法寻求突破点的时候,西湖区检察院一场五人的部门会议正在召开,会议关系到上千万人的个人信息安全。
检察官们讨论的案件就发生在杭州市。某信息技术公司一名技术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导出公司后台个人短信数据2009万条,并将这些手机号码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分类,随后伙同他人以每条1分至5角不等的价格出售,两人共计获利84670元。2020年4月,二人被杭州市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2009万条信息被泄漏,如果每条信息对应一个人,数量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放眼全国的话,那就是50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受到的侵犯。一旦他的信息流入到了相关套路贷,或者是网络赌博团伙当中,他们是非常容易被吸引到这个相关的赌博或者是贷款当中去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个人信息被泄漏,都接到过推销或诈骗电话,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对此提出民事诉讼,这就让此类违法行为更加猖獗。考虑到涉案的个人信息数量巨大,除了公安机关的刑事打击以外,西湖区检察院最终决定对两名嫌疑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要发起民事公益诉讼,就需要掌握2009万条信息已经被泄露的证据。两名嫌疑人是否还有没交代的非法销售事实?这些信息又是否被二次转卖、泄漏?对于年轻的检察官来说,他们需要和时间赛跑。
据嫌疑人交待,他们是使用阅后即焚的软件进行交流,这给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障碍。检察官决定从嫌疑人的微信和支付宝转账记录里寻求突破。
由于信息量巨大,这2009万条个人信息只能通过电子方式传输,检察官逐一核实转账记录,并通过循线追踪的方式查找下家。随着调查的深入,四个购买信息的买家全部查清。这起民事公益诉讼也被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
2月9日上午,该案开庭审理。法院当庭宣判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两名被告应按照其获利金额赔偿损失人民币84670元,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